互聯網+餐飲如何才能讓用戶吃得安心?
發布時間:[2016-07-15]分類:運營干貨
互聯網的發展除了引發人們生活方式革命也引起了一場商業革命,互聯網的到來讓商業模式出現了越來越多額可能性,“互聯網+”順勢而生。而當食物遇上“互聯網+”,一個新的就餐形式——外賣就出現了。當一個新的商業模式出現的時候,認為有利可圖的人就會趁機鉆空子來攪亂市場秩序,互聯網+餐飲就遇到了尷尬,一方面是廣闊的市場,一方面是混亂的送餐環境。互聯網+餐飲如何才能讓用戶吃得安心?
互聯網很多領域都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存在不少法律盲區,監管空缺,一切全靠商家和自律和道德起約束作用又能堅持多久呢?人逐利而往,在金錢面前,很容易被蒙蔽了雙眼。 與普通餐飲不同,互聯網上的餐飲,在送達之前,看不見、摸不著。且不說,會不會存在圖片與實物不一致等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原材料是否達標,食品有沒有過期,配送服務時是否存在漏洞,從采購到生產再到配送,每一個環節,都有可能出現問題,都需要有監管的力量。而一旦出現問題,消費者又該如何維權?第三方平臺和餐飲經營者,各自應承擔怎樣的責任?這些疑問,都有待進一步的解決。
關于互聯網餐飲,消費者關注的無非就兩個:一個是安全,一個是便捷。前者指向的是信息對稱,后者指向的則是服務到位,如何解決這兩個根本性問題,怎樣界定各方的責任,才是監管的關鍵。
而目前加強互聯網餐飲監管問題也已經提上議程,不少地方已經出臺了相關政策來保證互聯網餐飲的安全。北京等地促網絡訂餐“直播廚房”,讓加工過程接受監督;上海將對網絡餐飲服務經營者、第三方平臺實施食品安全信用管理,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檔案。
最值得一提的是7月14日,《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正式公布,并將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無論是對網絡食品抽檢采取“神秘買家”的制度,還是強化第三方交易平臺的責任,抑或是突出社會共治在跨區監管中的作用,都將為保障網絡餐飲安全建起“制度屏障”。
互聯網的很多領域我們之前都沒有涉入,所以一定會存在空區,隨著資本的擴張和市場的發展,之前未開發的領域一定會被挖掘,那么在發展過程中一定會衍生出新的問題和矛盾。這個時候要做的就是建立與之相應的法規,劃定界限,明確責任才是主要的。
推薦閱讀:
電話咨詢
免費試用
預約演示
價格咨詢
獲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