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新媒體怎么做?
發布時間:[2016-03-11]分類:運營干貨
在新媒體運營者扎堆的地方,最累的不是自媒體,而是很多企業新媒體運營者,一人身兼數職,分身乏術,然而累死累活都做不好企業新媒體。每天都在到處詢問:“怎么快速漲粉?怎么制作爆款內容……”但是沒有一個提問者能夠得到讓他們心滿意足的靠譜答案。
不管是原聲廣告還是內容營銷,新媒體傳播的特點,決定了一個企業新媒體,不是隨隨便便把傳統軟文稍微改頭換面,弄個好看點的排版,配幾張美圖就能吸引用戶關注和分享,繼而推動品牌曝光或拉動交易。
全球新媒體傳播目前都主要基于社交媒體這個載體,最受用戶歡迎的一定是一個好故事——它能打動人心,還能讓人愿意分享。
按照錘子科技文案策劃草威在《如何講好一個故事》中的說法,最重要的是:要有懸念,要戲劇化,要有趣,最好還要有價值觀。事實上,講一個故事難,講好一個商業故事更難。
小編搬了幾個案例上來,將那些常見、經過實踐檢驗、可模仿借鑒的幾種講故事方式/原則。
1.讓故事多一點深度,站在“用戶需求”角度制作內容
如果你關注了上百個企業微信公眾號這類新媒體,會發現絕大多數企業新媒體推送的內容,無論是關于企業領導的人物稿,還是關于企業產品/服務類的軟文稿,多少存在一個通病:無視用戶真正的需求。
因為,這些內容都是從“企業想宣傳/推銷什么”的視角出發,而不是從“用戶想要獲得什么”的角度來制作。
前不久,一段題為“驚險!前面那位司機,您的孩子從后備箱掉出來了!”的行車記錄儀短視頻在網上熱傳。
它的第一波熱傳,主因是離奇驚險。很多人看完發個感慨就算了,比如罵罵前面那位司機開車如此兒戲、罵罵國內家長不給孩子乘車配兒童座椅……
如果我們往前再思考/走一小步,會發現受眾其實還有一些潛在需求:從車后備箱掉下來的那個孩子后來怎么樣了?為什么他會如此驚險地掉下來?
幾天后,拍下這段視頻的行車記錄儀的臺灣廠商,滿足了這種潛在需求:它沒有停留在宣傳自己的行車記錄儀有多么高清晰、性價比高這類層面,而是專門讓中華區深圳總部派人到當事司機家中了解情況,送上了兒童安全座椅,得知當事老人(事發時開車的司機)家境比較拮據、舍不得花400元修理車尾箱門的信息后,送上公司員工捐出的3萬多元愛心款,還送上一臺全新面包車……
有沒有策劃因素?不知道,就算有又如何?
拋開當事司機是否涉嫌違反交通規則來說,無論從故事細節還是價值觀層面,此事都顯得“順理成章”及“有人情味”。故事因此被病毒式傳播,這款行車記錄儀也獲得一次超大覆蓋面的免費宣傳。
人人都喜歡一個美好的結局。好故事會讓人發泄、讓人麻醉。這是人性,由淺入深滿足人性各種需求的故事才能獲得最廣泛傳播。
“車尾箱掉孩子”案例或許有點特殊。更值得思考的是:為什么很多企業新媒體每天都在拼命追新聞熱點借勢營銷,卻難于追出打動人心的內容來?
因為它們太急切、赤裸裸地想把自己推銷給用戶了,沒有研究用戶真正想要什么。只有站在用戶角度思考,讓企業新媒體講述的故事多一點深度,去滿足用戶需求,才能建立起企業和用戶之間的深層感情連接。
企業新媒體制作的故事,一旦與用戶建起深度感情連接,故事就會像長了翅膀一樣自己飛翔。
如果企業新媒體能在內容制作中持續建立、加強這種深度情感連接,用戶對企業/產品就會慢慢產生宗教信仰般的信任與狂熱。
這是國內一些手機制造商自媒體正在做且做得出色的事情。
2.“星巴克不是賣咖啡的”、“拓寬企業/產品/品牌的外延
這幾個廣告語,第一個屬于星巴克,第二個屬于一家電信公司。
如果僅僅圍繞飲料、電信服務本身來制作企業新媒體內容,會發現越做越窄,越做越沒東西可做。
而一旦拓寬企業/產品/品牌的外延,宣傳推廣就有了廣闊的想象和操作空間。
比如,用“It Gives You Wings”這個品牌理念的企業,據稱是世界上罕見的、除了植入自己品牌兩字(兩個英文單詞)外,幾乎從不在新舊媒體中介紹、推廣自己產品的“奇葩”,但它贊助的各類賽事或極限運動,常常引發用戶自發式瘋狂傳播。
比如,“Giving is the best communication”所在企業,拍的廣告片除了片尾有一句品牌暴露的自宣語,就是在用心講述(制作)一個打動人心的故事。
再比如,一家飲料公司曾拍攝一段視頻:讓那些在條件艱苦境外地區打工的人員,憑飲料瓶蓋投幣可免費跟遠在千里之外的家人通電話……因為這款飲料當時的品牌推廣理念之一是“分享快樂”。
再比如,星巴克一直說自己“不是賣咖啡的”,掌門人霍華德·舒爾茨2007年在公司遭遇史上最大經營危機后重新出任CEO,他做了一個決定:要求店員恢復在營業時間內不間斷現磨咖啡豆的傳統做法。這是咖啡店創辦后保持多年的習慣,但此前數年為節約人工成本,變更為每天定時、一次性把大量咖啡豆磨好。
舒爾茨解釋:“顧客進店消費,買的不僅是一杯現磨咖啡,還有店內磨咖啡豆產生的香氣帶來的滿足感。如果每天定時一次性把大量咖啡豆磨好,店內就不會整天有濃郁的香氣縈繞。”
不過,企業/產品/品牌的外延拓展,顯然不是企業新媒體運營者所能左右的事情,需要公司高層“定錨”。
3.主角不是公司,是人
不管我們承不承認,新媒體傳播的一大特點是去中心化、突出人的個性。
好故事也是始終圍繞著人和人的生活、情感和命運來展開,企業新媒體內容的主角不該是企業和產品本身。
去年5月,海爾集團企業微信公眾號推送了一篇借鑒《北京零點后》寫作模式的特稿《另一個海爾》,瞬間在朋友圈刷屏,有一位微信好友評價:這是一篇“可以寫入教科書的企業軟文”。
這篇文章的主角全是普通人:在海爾工業園內開了17年公交車的司機、19位每天負責接待來訪客人的講解員、唯一一位在106米高的空調試驗塔工作的實驗員、一位來自臺灣的工程師、數位車間工人的故事……
最理想的做法,是站在大背景下來講述個體故事——他們可能是普通員工,也可以是客戶——真實人物的真實故事,哪怕不完美,都會讓故事具有強大力量。
今年2月24日,騰訊在自己的官方微信公眾號推送了《創始人之一Tony寄語:騰訊人應獨立思考》,是騰訊創始人之一、前CTO張志東的內部訪談。
盡管官方把它公開出來就難逃PR嫌疑,但在這篇文章里,你會發現一位騰訊創始高管是如何以身作則對旗下產品進行挑刺捉蟲、如何打造內部批評反饋機制以及呼吁騰訊人應當在外界贊歌包圍時“獨立思考”、“有批判精神”……
就算這是PR文,你也很難不被它透露的價值觀所觸動。
遺憾的是,現在要讓很多企業新媒體說真話和人話、有個性和人情味,實際操作起來還是蠻難的。
電話咨詢
免費試用
預約演示
價格咨詢
獲取方案